解致璋 在清香流動中 找尋心之所在

TAIPEI

在台灣,我們幾乎每天都喝著茶,大街小巷裡都有茶飲店,也有設計得美侖美奐的茶藝館。但關於茶,我們卻知道很少,很多人願意花時間研究如何泡出一杯好咖啡,而對於源自我們文化的中式茶道感到卻步;很多人愛喝茶,對得天獨厚的台灣好茶偏偏了解不多。在台北,難得有一位中式茶美學的傳承者,低調地帶領著許多對茶文化一竅不通的人,這些茶學生總是一學經年,從做茶主人的時光中慢慢學會泡茶、奉茶與品茶,在茶席間培養自己的生活與美感,亦不知不覺地在茶事裡找到自己,了解心之所在。

文字:梁景文 / 攝影:Hailing Wang / 製片:Lola Cinema 影像工作室

這天我們來到解致璋老師位於杭州南路的清香齋二號院,天下著微微細雨,讓這座由台電舊宿舍改建的美麗房子多了一份幽靜淡雅。從大門走入,映入眼盡是綠意,教人頓時忘掉門外煩擾。二號院這座由解老師主理、體驗台灣茶道的茶室空間,四面落地大窗讓陽光冉冉穿透,空間沒有太多裝飾點綴,純粹簡單地讓人安靜下來喝一杯茶。採訪當天,老師的三位學生一起前來擔任茶主人,在各具特色的茶席間,分享了她們當初學茶的緣由,還有一路走來的各種轉變

茶主人  梁娟   泡茶不只是泡茶

很多人以為學茶是很正經又很複雜而不敢去碰,但解老師的學生,很多竟然是無心插柳下投入台灣茶世界,從零開始慢慢找到不一樣的自己。像跟著老師學習已有 13 年的梁娟,當初因為研習日文,跟日文老師翻閱到一本介紹臺灣烏龍茶的書,裡面採訪了優雅美麗的解老師,挑起了她學茶的心,「沒想到日文老師的茶道老師正是解老師,就這樣牽了一條線開始學茶。」平常品酒泡咖啡,我們看重風味與產地,但梁娟在解老師的茶世界裡,學到的遠比好的茶湯風味還要多。

學懂收與放的微妙

個性開朗直接,剪著一頭短髮的她,準備的茶席完全展現她的個性 — 白黑條紋配上淡藍色茶具,簡潔清爽「學茶之後,我慢慢覺得看待事情原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就像我們擺茶席泡茶,中間有很多關係你跟茶壺之間的關係,或是茶壺跟茶盅,茶盅跟茶杯,甚至是茶席的整個佈局。」茶讓她看到更多的自己,重新審視自己跟工作、跟孩子家庭之間的關係。她猶記得上課時老師常說,要去了解你跟別人之間,或是站在其他的角度上來看事情,耳濡目染她以前尖銳直接的說話方式,也慢慢放得軟柔。「現在我做任何事會想一想,緩一緩,甚至發現頭腦更清醒,更懂得表達與跟別人相處,這是我學茶後最大的改變。」

N_04N_05

茶主人  李婉瑄   在茶席裡創造自己的美感世界

從小喜歡設計與創意,在國外唸書的李婉瑄 ( Francis ),美麗時尚,從外表怎也猜不出她已經學茶 12 年。她很記得 2006 年在文化局的一場茶空間推廣活動裡,見老師的攤位,很簡單卻很有現代劇場感,「那完全跟我對茶的印象不一樣。」她回想自己被那充滿美感的氛圍深深吸引,Francis 正式踏上學茶生涯,在茶事裡發現創作,發現藝術。

不拘泥於傳統東方刻板印象   結合創意創新

像採訪當天的茶席,她以暑假時的巴黎之旅為靈感,以香奈兒經典的軟呢布為茶桌主要元素,在泡茶間帶著大家幻想香奈兒女士泡茶的樣貌。「學習這些年我慢慢懂得整合不同風格,像茶桌上有歐洲的布料,台灣陶藝家的瓷器,以及日本創作者的物件,有老的新的。」不拘泥於傳統東方刻板印象,結合創意創新,她就是迷上這樣在茶席裡創造自己的美感世界,即使許多人都會說,茶自在輕鬆喝就好,但這樣細膩地思考,慢慢地準備,付出心力與時間,對她來說,其實就如藝術,如創作,在生活之上,引領著她的想像。

N_04N_05

茶主人  邱瑋泫   找到表現內心的方式

自高一便跟著解老師學茶的邱瑋泫 ( 瑋瑋 ),跟茶的緣分意想不到來自一個美麗的窗台。「小時候我跟媽媽常經過清香齋以前的茶空間,總會被那裡窗台插花所吸引,每次站在馬路上看完後,心情總會不自覺的變好,感到很安靜很幸福。」後來瑋瑋的媽媽遇上老師,知道她在教人泡茶,便成為了學生,不久之後瑋瑋也走進茶世界。

「跟老師學泡茶,她會一直鼓勵我們表達自己的喜好與想法,在課堂上討論,對當時還是高中生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我,其實很新穎,也感覺到老師對每個人的想法都很重視,那是不分年齡的。」就這樣,瑋瑋跟著老師在很早的年紀,打開了不一樣的視角,在二十年前看過知名台灣陶藝家蔡曉芳的作品,從很素雅簡單的茶席裡,學會了很基本比例層次顏色搭配,慢慢練習到現在花與植物的搭配營造,混搭世界各地不同的器具。

重新發現東方文化美學

當天的茶席,瑋瑋在秋意濃濃的天氣下,以溫暖的色調與花朵佈置充滿秋色的茶席,「老師一直都說,茶席要有花,茶具的聲音是安靜的,因此要有植物來呼應季節感,才會比較生動。有顏色跟質感,還有茶器去呼應,便會很豐富。我想如果沒有學茶,在傳統學校學習,我想無法體會鑒賞這些事物的美學品味,現在我自己有能力去分析鑒賞、分辨茶的滋味,慢慢地我在生活中也更清楚自己的喜好,甚至可以好好說出喜歡的原因,不喜歡的原因。」因為茶,她學插花學書法,跟著老師遊走中國庭園,從更多角度與思維理解東方美學與文化,「像書法的用筆以及留白,跟佈置茶席息息相關,其實中國文化藝術裡頭的養分,對於茶席是很重要的。」

傳統文化的美   豐富著現代生活

這天一直在學生茶席間欣賞拍照的解老師,總是帶著微笑地鑑賞學生的美麗作品,這位在學生心中優雅且充滿底蘊的茶老師,三十多年来專注於台灣茶道教學,引領著茶人在泡茶時光裡尋找美的所在,打開對大自然的感悟。她坦言當初從沒想過教人泡茶,剛開始只是教小朋友怎麼做茶主人,「我想從小朋友開始培養一種品味禮節,有點像玩家家酒,那時候我也不知道會有什麼影響,但每一次都會準備很好吃很漂亮的茶食,讓他們很期待,後來才有簡單的想法,想從小朋友開始培養起他們怎麼做茶主人,怎麼做茶客人的禮節,像做一個主人要把茶具端出來該怎麼端?泡完茶了以後,他要洗杯子清洗茶具怎麼洗?從這些很基礎的開始講,我想只要教小孩子就好了。」沒想到這些小朋友的媽媽看著看著,紛紛跟解老師說想上課學習。

就這樣,解老師以小朋友課的內容,教著大人,指導大家泡茶的流程,像水溫、奉茶、怎樣喝茶、甚至是清杯子收杯子等,越來越多人想學,教她格外感動。「我一直都說我是培養玩伴,我沒有什麼理想大志,就是想要培養一些好玩的玩伴一起玩,我知道這個領域非常有趣,我學的是中國繪畫,覺得傳統藝術裡有很有味道的美感,能把那些美感轉成我們現代生活裡面來運用,會豐富我們的生活,會讓我們的生活多彩多姿。可是怎麼樣去轉換,怎麼樣去吸取傳統藝術的養分?」在這個快速的世代要動腦筋想辦法才能將種子散播,解老師就從規律見面開始,與玩伴一起,尋找生活豐富的樣貌,不著跡地讓種子傳播。

從味覺延伸至七感的體驗

解老師長久以來專注於臺灣的茶她解釋茶在她眼中,並不是解渴的茶。「我覺得臺灣的茶的製作非常精良,而且有地域的特色。它很秀麗,像我們的山川一樣很秀麗,它比較秀氣跟柔和,但也是有底蘊。 」常有人問她,怎樣才算是一杯好茶?她的答案總是教人深思:「對我個人來講,茶就像水墨。我們在品嘗一杯茶的時候,我們會喝到裡面的濃淡,韻律的變化,節奏、時間感、流動性,還有它的香氣跟味道。它又像音樂,像音樂的和音、和弦,光是一杯茶,香氣從熱香到慢慢降溫下來,到完全涼掉的冷香,那中間層次是漸層的變化,滋味也是,我們在拿起茶杯,趁熱喝一口,到你喝完最後的一口,它的滋味是時間的一種變化。」所以茶席佈置看起來大費周章,但是為了品嘗這一杯茶,為朋友佈置出來的一個喝茶的環境空間,這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心意,也是自身跟這個世界的橋樑。

從情感流動在茶與心之間

泡好茶並沒有標準有好的茶茶也不一定泡得好。看到三位學生不同風格的茶席最明顯直接感受到的是在茶裡創作,原來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會展現個人風格,感受她們的情感流露,解老師認為最珍貴的正是這份情感「你要感動人,讓人感動,但是要讓朋友感動之前,先要讓自己感動,所以不要為人而做,先為自己做,自己能夠滿足,自己能夠玩的開心,然後再分享。」當心情好的時候跟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自在舒服的時候茶自然就會好喝起來。

因著泡茶   慢慢感受生命

但要現代人泡茶,最難的是騰出時間靜下心來,老師卻是如此伴著茶生活持之以恆了幾十年,問她怎樣做到的,她卻不經意地提醒著我們,即使每天做同一件事,也沒有一天是相同的。「感覺上是跟同樣的朋友喝茶,可是沒有一次是一樣,你覺得到現在為止有重複嗎?我們十幾個人這樣輪了一圈以後,第二輪的時候,你覺不覺得它是一個回旋上升了,它不在原來的平面,它在另外一個高度,它是回旋上升的體驗,是成長學習。然後慢慢我們就創造出了一個空間,這空間是精神性的,是在我們的心裡,情感裡的。」她寄望我們這一代能從興趣開始加一點熱情,慢慢讓茶在生命裡萌芽自然會開出不同的花,「我很期待這一塊會重新被重視。不論忙不忙碌,可以喝到一杯更有品質或者更有深度的茶,一定會讓我們更滿足。」從泡茶的基本功開始,慢慢把自己的內心變得清晰,當感受世界的方式變了,你自然會發現世界的不一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