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們來到小林和人位於東京吉祥寺的雜貨店 OUTBOUND,看著一室光影與木紋,襯托著這位低調沉靜的生活雜貨教父的選物。在選物店這個名字遍及世界,人人都把選物風格掛在口邊,出門旅行都要拜訪一間當地選物店,漸漸地對於這些所謂被選過的美麗物件感到單調乏味、眼花撩亂,視野也越來越空虛。這些年來,小林和人從第一家 Roundabout,到第二家店 OUTBOUND,他不停探索著日常器物與生命的關係,在過度追求設計的世界裡,尋找人性與生俱來的感性與溫暖,讓我們在物件裡找到真正的心滿意足。
文字:梁景文 / 攝影:Ivy Chen
關於小林和人的背景,喜歡日本喜歡雜貨還有選貨店的人大都知道。1975 年生於東京,童年時曾於澳洲及新加坡生活,1999 年大學畢業便選址在吉祥寺、以 Roundabout 之名,販售東西方實用又具設計感的雜貨,2008 年他再開設名為 OUTBOUND 的店,精選不知道如何定義,卻能與人產生精神變化的物件 — 它們不一定是實用的、具功能性的,卻隨著年月流逝與使用的人,產生變化,豐富著生活與靈魂。這次訪談,自然而然地談到小林先生近年深深受吸引,並專注分享的主題—機能與作用。
可以請你分享 OUTBOUND 裡的選物嗎?
你所形容抽象的作用其實是?
很多人認為這些都是藝術品。但創作者自己卻不覺得在創作藝術,而是某種道具。當他們觸碰某種素材,得到靈感,素材與心靈對話,感受它的韻味與特性,讓它發揮到最好的狀態。沒有刻意設定用途、碰觸過程中延伸發掘,在意外與實驗中塑造出樣貌形狀。沒有功能性卻帶來震憾與悸動,當你把它放在手中,你會感到另一種化學作用,這就是我眼中,抽象的作用。
前陣子在探索這件事,我去了國學院大學博物館看展覽,看古代人留下來的古物,到底是什麼。是藝術品?是男人的性器?是求神器物?後來發現古代的東西,已有這種無法定義的功能。祖先裡也有使用沒有實際功能物件,卻帶來一個療癒的力量,深深探索人類,心裡的渴望。
所以在 OUTBOUND 裡,你可能會因為看到一件物件發出的聲音,或它的質地,而與記憶產生連結想要去收藏它。看似一塊海邊平平無奇的石頭,卻偏偏由一位職人巧手把自然純粹的一種情感共鳴做出來;一個很粗糙的砵,卻帶著原始的親切感,讓人輕易靠近,超越了形式與功能,走入另一種選品的概念。
對於美麗的定義,我沒有太大興趣。
的確,在物質豐裕生產過剩的時代,小林先生卻不停提醒思考該與什麼樣的物品一起生活。名牌、高級、華麗的事物看起來很棒卻無法融入生活,物件塞滿房子卻沒有帶來舒服的感受。他說他從來不會因為設計師的名氣而選貨,或是將店鋪弄得太過完美。每當被人稱讚他的店很美時,他都很矛盾,因為對於美麗的定義,他沒有太大興趣,「別人眼中是醜,在你眼可能是美,每個人對美的詮釋不一樣。有時候在髒的狀態下才看到美,就像有光才有影,很複習交錯的產生。銅板上面尿液腐蝕出不同的樣貌,對我來說那也很美。」
器皿是媒介,帶你回到當下希望記住的時空回憶。
回想當初開店時並沒想那麼多,接受多採訪了才慢慢釐清兩家店的功能,Roundabout 就是功能,OUTBOUND 就是作用。OUTBOUND 定期舉行展覽企劃,像之前他在金沢邀請了創作者熊谷幸治、冨沢恭子、渡辺遼一起辦展,在器皿與非器皿、包包與非包包、或者廣泛地說,無視道具與造型物之別,表現出「物品製作」的「用途」之存在狀態。「熊谷幸治的土器,堆積的土層、研磨後一層一層的低溫燒,沒有上釉卻有另一種美感。曾一個客人指定要買沒有上釉器冊,熊谷先生解釋這樣水是會滲透的。後來才知道這客人在印度出生的,他買這個器皿不是為了放菜式,而是希望連接他過去的記憶,擺在身邊,親近那原始土感,把自己帶回那個時空。」小林先生那刻才恍然大悟,器皿是媒介,帶你回到希望記住的時空回憶 。盤子不只能裝菜,還會帶你去很遠的地方,一切永遠取決於使用的人。
我希望店會這樣一直存在,新的舊的、日本海外、作用與機能和諧編輯並存,因為人的核心是不會輕易改變。
童年時曾生活於澳洲與新加坡,小林和人也形容曾經看過風景氣味感官記憶,都像根深蒂固的川流,留在內心深處,流在血液裡。「有時候無意間季節交替,加油站的氣油味,柏油路的氣味 ,會把我的思緒帶到墨爾本的加油站。」開店已經 18 年了,他沒想過開店成為一輩子的職業,從機械生產的無名設計物件,到充滿靈魂的手造東西,他對生活物件的構想或者一直在改變,但唯一不變的是,是他的選物精神—一如影響他極深的柳宗理對民藝的形容:「在人情味喪失的今日,民藝散發出的溫馨人情,以及原始的純粹,都能帶給現代人非常強烈的共鳴,同時感受到對過去的憧憬。」他的選物仍然如 Roundabout 圓環這個名字的意思般,空間交錯間一直循環共享,「我希望店會這樣一直存在,新的舊的、日本海外、作用與機能和諧編輯並存, 因為人的核心是不會輕易改變。」